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,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地位,融入經濟建設、政治建設、文明建設、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。這是在資源日趨緊張、環境污染嚴重、生態破壞堪憂的背景下提出的;同時,為了避免走“先污染后治理”的老路,生態文明建設必然要被提上日程。旅游業作為“無煙工業”,毫無疑問地成為“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”,這從近些年來旅游業收入占GDP比率的上升態勢可以窺知一二。
天柱山風景區在發展中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,堅持以“環境友好型”為主導,合理地開發、利用天柱山風景區資源,使之“世代相傳,永續利用”,為守護綠水青山貢獻力量。
近年來,全山新建多個垃圾下山轉運點;設置垃圾收集點、仿生態垃圾池、分類垃圾箱;配套多輛自帶壓縮功能的垃圾裝運車輛,構建起較為完備的垃圾收集中轉系統。在垃圾清理過程中,通過分類收集、專袋挑運、密閉運輸、日產日清等形式,確保索道運輸下山的垃圾與壓縮裝運車直接對接,24小時內送至潛山市垃圾處置中心及時處理。
“文明山”“衛生山”美譽的背后,是無數環衛人員的辛苦工作和付出。天柱山的環衛人員為了保證景區旅游環境,在旅游高峰日,他們每天要放繩幾次到懸崖下撿拾垃圾。為確保山上垃圾日產日清,他們一般都要忙到晚上8、9點鐘,將所有垃圾進行分類打包、裝桶,然后由專人運送到集中存放點后才能回宿舍休息。
“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”,天柱山旅游堅持從大局出發,全面落實各項環保舉措,為守護天柱山的“綠水青山”做出了積極貢獻。(文/張萬慶)